025-83700868

米乐新闻中心
MLTY.COM-米乐(中国区)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上的精彩回顾

  

MLTY.COM-米乐(中国区)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上的精彩回顾

  4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也是第十六个联合国中文日。这一天,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甲骨文发现地——安阳开幕,3000多年前诞生甲骨文的“文字之都”发出“文化请柬”,以开放怀抱邀请世界共赴这场千年文字之约。这一次,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首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被授权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识,搭建起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本届大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郑州大学、安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大会吸引了来自法国、德国、土耳其、日本、韩国、越南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字文化专家学者、国内头部文化企业代表、国内20余所高校的国际学生代表等400余人参加,规模和影响力均创历届之最。汉字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路标。循着这个路标,中外嘉宾齐聚安阳,展开分享和对话。

  大会期间举办了6场平行论坛、1场主题讲座、1场合作洽谈会、3场展览、1个总决赛、1场文艺演出、多个嘉宾进校园活动等,大会开幕式前中央美术学院刘钊副教授作为高校和国际汉学家代表接受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的会见。本届汉字大会,中央美术学院团队承接和参与了“不同语言·一个世界”世界绘本邀请展、“字道——文字的美学叙事”平行论坛、“城市˙文化˙创意”合作洽谈会、2025“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总决赛奖杯设计等项目。

  4月20日下午,中日韩共用汉字、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保护与文明互鉴、汉字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字道——文字的美学叙事等6场平行论坛、“接续根脉 古文新生——甲骨文的时代价值与视听传播”主题讲座、“城市˙文化˙创意”合作洽谈会等同时举行。在中日韩共用汉字论坛上,中日韩专家各抒己见,围绕《中日韩共同常用八百汉字表》发布11年成果、中日韩汉字合作未来方向等议题交流讨论,推动汉字传承与发展;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主题论坛还发布了《数智时代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保护之安阳倡议》,提出5条具体建议,为保护濒危语言文字资源贡献智慧力量。

  字道——文字的美学叙事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参加本届美学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魏丽明、儿童读物联盟前主席、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张明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常耀华、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小淮、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胡丹、方正字库字体设计总监汪文、中国戏曲学院特聘研究员王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刘钊、汉仪传媒设计总监孙阳、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设计总监万世琴、北印度古典舞卡塔克舞艺术家杜鹃、茉莉字型创始人郑初阳、珠海黑鱼阅读推广中心创始人刘敏、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总编辑陈晓梅、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COO吕瑞靖、儿童公教专家侯培、刘钊工作室张辰明、雷丁大学在读博士生陈月、中央美院在读硕士生宋霈霖、北京语言大学在读硕士生印度籍的杜欣雅(Arja Dutta)和高冰颖(Dewashi Darshana)。

  主持人吴小淮表示浙江瑞安现今仍传承着木活字印刷技艺,匠人尊仓颉为行业祖师,体现对文字起源与印刷技术的共同敬仰。前者奠定汉字体系,后者革新传播方式,是“汉字设计之路”的发端,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文字的美学叙事是创作者对文字的具体观照与创作的结合中,其叙事空间、情感、意义结合审美的表达,是文字之道的内核。字道——文字的美学叙事论坛共有14位学者作10个主题的演讲,内容跨越三千年时空,涉及文字美学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应用和现代技术、当代传播等内容。同时,多位嘉宾带来文字、文学和艺术关联的演讲,从泰戈尔和孟加拉语言到殷商礼乐到中国古典音乐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都强调超乎传统设计学意义的内容。带给大家对文字美学多元化的感知,讲好汉字字体鉴古论今,当代创新的故事。

  第一部分:《孟加拉语之美——从“世界母语日”到泰戈尔编写的孟加拉语儿童教材  》

  魏丽明教授在论坛上讲述了母语保护下的全球语境,1952年2月21日孟加拉地区“语言烈士事件”成为孟加拉民族觉醒的转折点。199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2月21日定为“世界母语日”,“世界母语日”被赋予推动全球语言多样性的使命。同时她还谈到了泰戈尔编写的系列儿童启蒙教材的特点和意义通过编写系列儿童孟加拉语启蒙教材,泰戈尔将孟加拉语提升为文学与教育的载体,实现他一生追求的“音乐是宇宙的语言”的理念。

  第二部分:《当文学遇见舞蹈——泰戈尔的孟加拉语言美学与印度古典舞的叙事传统》

  杜鹃则介绍了孟加拉语言美学体系的背景,并从印度古典舞的叙事传统与跨语种表达到卡塔克舞的适应性美学再到泰戈尔舞蹈三点讲述了印度古典舞的美学特点与跨文化意义,最后她与印度留学生以卡塔克舞蹈和歌唱的形式阐释了孟加拉语言美学体系的当代启示。

  北印度古典舞卡塔克舞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社会人类学硕士、首位受邀参演纽约卡塔克舞蹈节的华人舞者。

  常耀华老师讲述了甲骨文与殷礼之于礼乐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他说道有学者在探讨中国文学的起源时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发端于周公时代,是礼乐制度的产物,周公本人即为其中的创造者、始作俑者。”这一断语与甲骨卜辞所见大悖,《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谓“周监于二代”的“二代”即夏、殷二代。夫子又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由是知,周礼是承袭夏、殷之礼而来的。周公只是礼乐制度的整理集成者而已。且事关礼乐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可不辨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金牌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巴黎汉字节(Fête des caractères chinois- Paris)联合创始人。

  汪文表示“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中国古文字工程”子项目。该工程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指导,将精选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计算机书法字库,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开发字体的遴选和质量审核,方正字库负责字库的设计开发工作。该项目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具体应用层面,商业使用和社会公益使用都十分广泛,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效果。真正实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演讲嘉宾:汪文方正字库字体设计总监,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深平协会员,CDS会员。

  王馨则以中国汉语歌唱为题,讲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中国音乐的记谱方法——工尺谱的构成、工尺谱的改良和汉语声调与歌唱和中西方乐谱与歌词的关系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最后还进行了三首昆曲歌唱示范。

  演讲嘉宾:王馨中国戏曲学院特聘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博士,中国戏曲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张辰明讲述了刘钊工作室团队进行工尺谱字库设计的故事,从项目之初访问专家学者到深入京冀地区的工尺谱田野调查、再到讨论工尺谱数字化的意义等相关调研。在设计中反复与专家学者交流,在横竖排版、歌词与谱子比例、工尺谱符号划断范围等等方面多次优化。最后呈现了该字库的数字化复原成果与字符集。

  演讲嘉宾:张辰明刘钊工作室设计师、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艺术设计委员会(ODPA)委员。

  刘敏则通过公教团队的角度带来了甲骨文绘本的公教开发,她表示儿童是文化传承的天然载体,通过解析甲骨文象形文字与儿童认知的天然契合性,揭示甲骨文作为“活态文化基因”的教育价值。并以甲骨文绘本艺术教学为纽带,结合具体案例展现传统文化如何全方位滋养儿童成长,展示了甲骨文绘本的多元教育价值。最后形成“文字认知-美学表达-文化认同”的螺旋式成长路径,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兼具趣味性与深度的创新范式。

  演讲嘉宾:刘敏珠海黑鱼阅读推广中心创始人,绘本艺术展览策展人,2016“阅读点亮中国”年度点灯人。

  孙阳则介绍了“博物汉字”,“博物汉字”是以甲骨文为核心的汉字文化IP,通过生动趣味的甲骨文动画,讲述中国独有的文化故事。目前博物汉字已完成表情包、还原3000年前、名著历史等6个系列200余个作品,收获超百万粉丝,迅速成长为汉字领域的头部IP。多次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共青团等主流媒体报道;并与央视、腾讯、抖音、河南卫视及地方文旅等建立了内容深度合作。此外,博物汉字与后浪合作出版的图书《甲骨文画经典》系列,也受到了大量学生、家长群体的热爱。他表示未来,博物汉字将在泛文化领域持续深耕,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的超级IP。

  郑初阳则探讨了汉字高度符号化,摆脱了描摹的束缚。符号化的文字自成一套表达的方式,无须再与现象世界挂钩。汉字这种与图形的“渐离渐远”,并不是汉字丢失了趣味,恰恰是汉字的生命力所在。从几千年前汉字的书法艺术彻彻底底地与“描摹”脱钩。到书法之后的汉字活字,字体设计应该如何继承汉字的优良基因,借鉴书法的优点,且在当代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呢?语言、内容、社会环境的改变,无疑会让字体自己生成新的语言,新的美学。

  陈月讲述了六十余年间《汉语拼音方案》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语言革新与文化现代性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时期的重要成果。拼音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在文字设计领域的地位却长期被忽视。目前字体设计领域多聚焦于中西文(如汉字与英文)的混排兼容性,较少关注“汉字—拼音”并置的视觉需求。这种忽视直接导致拼音排版中层级不清、符号错位与阅读流畅性不足等问题,亟需从文字设计角度给予系统性回应与改进。

  刘钊表示近年来,字体设计不仅作为视觉传达工具,更成为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本次演讲通过“中华语言文字”设计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着重强调字体在身份建构与价值传达中的作用。通过参与的多个文化传播项目,如大阪世博会文字相关设计,展示了“中华语言文字”字体设计如何作为国家文化叙事的视觉载体,强化了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力。此外,字体设计还推动了IP的开发,提升地域文化识别力和文旅品牌形象,服务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应用案例,突破了传统“字体为视觉工具”的观念,提出“字体即文化叙述者”的理念,以更具文化识别力的视觉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演讲嘉宾:刘钊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字形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文字设计协会(ATypI)理事,国际字体设计比赛(Granshan Competition)中文组主席。

  4月21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邀请的专家和在校生观摩团走进安阳学院和安阳市紫薇小学,大家一同欣赏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手制作甲骨文拓印等非遗项目,领略“字”古以来的文化魅力。在安阳市紫薇小学,杜鹃老师与Dutta Arja(印度)、Dewashi Darshana(印度)用印度传统卡塔克舞演绎了泰戈尔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孟加拉的土地,孟加拉的水》、《欢愉之流漫宙宇》、《水调歌头》、《微风在花儿中飘过》。

  王馨老师则为学生讲解了昆曲与工尺谱,并带着小学生学唱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刘敏老师开展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甲骨文绘本《动物教会我们》公开课,课堂利用甲骨文识字卡互动,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在安阳学院,谢萍老师、孙阳老师、郑初阳老师、张辰明和宋霈霖分别就职业规划、甲骨文趣事、城市与字体、字体与讲好中国故事几个方面做了讲座。

  4月21日下午,“不同语言·一个世界”世界绘本专题展、“甲骨溯源·国风雅韵”专题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同时开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原主席、现任执委,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张明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常耀华,IBBY荣誉榜单获奖插画家、《大风》绘者朱成梁、法国汉语语言学和汉语教育学学家白了桑教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刘钊和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总编辑陈晓梅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不同语言·一个世界”世界绘本专题展由安阳市人民政府、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同主办,本次展览首次引进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2024年国际安徒生奖7部获奖作品及荣誉榜单中的133种书籍,结合甲骨文绘本,以 “独立、自然、家庭、冒险” 四大主题,呈现59个国家、52种语言的多元文明图景,诠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观。

  展览以2024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获得者汉斯·雅尼什的《安徒生的奇迹人生》,拉开序幕,该展柜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安徒⽣的⽣平作品以及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国际安徒生奖以及荣誉榜单的渊源;《甲骨文绘本》则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与IBBY荣誉榜单作品遥相呼应。还有雅尼什作品《国王与大海》《爷爷的红脸颊》,插画家奖获得者西德尼·史密斯的《我说话像河流》《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来自南非出版社的《多语言123》(New Africa Books/David Philip Publishers出版社)、阿拉伯文的《玩具的故事》(埃及Orjouha Publishing出版社)和《塔吉和贝拉》(约旦Al Yasmine Books出版社),西班牙文的《曼萨尼约老先生的捕鱼故事》(哥斯达黎加Ed. Costa Rica出版社)和《新社区》(智利Murieca de Trapo出版社),意大利文的《神奇男孩》(意大利Impermo出版社)等,以多样的语言,多姿多彩的画面共同呈现四大儿童文学主题。

  展览开幕式别具一格的设计了安阳融媒少儿合唱团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演出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大厅快闪演唱IBBY的主题曲《我是书,等你读》。现场引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每一位儿童都背着一个展览主题相关的小书包,当演出结束,所有孩子转身,拼成了本次展览的主题。这也是第一次绘本展览和孩子们一起合作,好评如潮。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前主席、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张明舟介绍IBBY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

  展览主视觉把书本比喻成糖果,寓意书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快乐。书本中的元素全部来自本次展览的展品。

  展品一:《安徒生的奇迹人生:从鞋匠之子到童话大王》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榜单书籍展

  《安徒生的奇迹人生:从鞋匠之子到童话大王》是一本给孩子的安徒生传记绘本,童趣、梦幻又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让孩子了解童话大王安徒生的瑰丽人生和经典安徒生童话的创作故事,并从中获得不怕挫折、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安徒生从小就梦想乘着自己的“旧皮箱”远走高飞,怀着一颗飞翔之心,他努力尝试,坚持不懈,最终拥有了让梦想飞翔的能力。如童话中所说:一个穷孩子走向世界,除了一个聪慧的头脑和一颗善良的心,一无所有……但最后他赢得了一个王国,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童话王国。第一个展品还向观众介绍了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米乐体育官方网站安徒生奖、本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榜单和2024荣誉榜单第一次在中国亮相的133种书籍。

  与第一个展品相对应的是来自安阳、来自殷商主题的《甲骨文绘本》。该丛书是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团队联合古文字专家,历时3年的精心力作,内容涵盖身体感官、人伦关系、生命奇迹、神与祖先、渔猎生产、宴饮欢歌、屋檐之下、飞禽走兽、草木有情、天文地理10册,收录70余个甲骨文。这套书的内容在上一届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展览过,本次则重点突出如何通过绘本创作,让绝学变显学,我们将书中的几个千古悬案提取并展示给观众,让大家看到今天的常用字在甲骨文中的曲折故事。第一个展品还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甲骨文视频作品、博物汉字出版的甲骨文画经典视频与甲骨文神话图书、珠海市黑鱼阅读推广中心选送的甲骨文儿童公教作品以及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甲骨文文创。

  动画作者:刘鸣瑜、李炜、黄裕婷、何玉柔、张欣彤、甘雨琦、李晨璨、龙宇翔、韩笑、张钰、黄炜淇、王语颉

  该作品展示了一个玩具因为大人们认为它没有用处而怨声载道。然而,孩子们喜欢它,总是要求得到它,但它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玩具店的货架到等待它的孩子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玩具学到了许多。在书中,我们能够倾听玩具的想法并理解它的感受。作者让读者也加入到玩具的行动中,共同体验这个充满同情、美德和欣赏的故事。这也让我们思考,儿童和角下对玩具的价值的差异。成人总是以“是否益智”来评价玩具,而对孩子来说,它们能带来快乐其实就足够了。

  独立主题的第二个作品讲述了一个口吃的男孩,因为孤立无助和自我怀疑,无法与别人正常交流。父亲带他来到河边,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声音。他开始思考他的口吃,意识到他说话的方式有时是波涛汹涌,有时是风平浪静,就像河水的变化一样。男孩拥抱着波光粼粼的河水,他最终接纳了自己的全部,在大自然的帮助下与自己和解。故事超越在自然世界中找到平静的安慰,做出了更为深刻的比较和联系。

  《多语种123》这本书描绘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野生动物的图片,数字从 1 数到 10,然后再从 10 倒数回 1。每个数字以及动物、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名称都被翻译成 20 多种非洲的语言。尼古拉斯・马里茨是《多语种 123》的作者兼插画师,在译者们的支持下,他创作出了这本互动性的读物,鼓励不同语言间的交流,因此它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这本书特别能体现本次展览的主题:不同语言・一个世界。

  《路边花》这是一本关于发现美、分享美的无字书。书里的小女孩珍妮随爸爸一起走过大街小巷回家去。途中,爸爸一直在忙着自己的事,可珍妮却发现了不一样的风景。和大人不同,小女孩眼中的五彩斑斓可能是一堆水果、一件花衣裳、一个形状奇特的瓶子,也可能只是路边的一朵不起眼的小花。珍妮一路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花朵,它们就是珍妮眼中的美好。但当珍妮在公园里看到一只死去的小鸟,珍妮决定把花分给小鸟。随后,她又遇到了公园长椅上的流浪汉和路边的小狗。回到家里,珍妮把花别在妈妈的耳后,也给两个弟弟的头发上插了几朵。最后,珍妮也把花送给了自己。她用花向每一个生命表达了爱和关怀。

  垃圾是现代世界最大的问题之一。垃圾被带走时,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去了哪里。但它现在正蚕食着我们的居住空间。曾经简单和睦的社区现在正在一点点被污染。本书灵感来自真实故事,讲述了圣地亚哥的一位居民,她认为她有能力改造社区,于是她付诸实施,真的将社区改造成了新社区,一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这本书并非要解释如何回收垃圾、如何堆肥或如何选择合适的植物。仅仅让我们明白,只要大家共同行动,我们有能力改变环境以及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

  一个骄傲又有点儿迷失的国王,对遇见的所有东西发号施令。但他发现他的命令并不管用:他无法让影子不跟着自己,也不能让雨停下来,他也不能左右树冠的用途……这些不起眼的事给国王带来快乐、悠闲、宁静,也带来了愤怒、悲伤或者更多莫名其妙、难以言喻的心情。国王最终明白他的权力不是无限的,他跳进大海,接纳了一切,也接纳了自己。这个展品还设计了一个互动墙,上面印满了大大小小的王冠,希望大家拿起自己的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国王,一个权力有限的“王”。

  绘本《大风》中的小男孩星儿跟随爷爷在黎明前出发去几里外的河滩上割草。经过一天的劳作,爷爷割了满满一大车。但在傍晚回家的路上,祖孙俩却遇上了一场猛烈的龙卷风。爷爷凭着坚定的内心和毅力,用尽全身气力稳住推车,最终,大风将这车草吹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卡在车轴的一棵,被星儿随手扔在了夕阳的暮色中。虽然看似这一天一无所获,然而亲历一切的小孙子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仿佛一夕间长大了。

  这个作品讲述了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爷爷。他通过故事,给孙子描述了一个个奇幻的世界,不管是最疯狂的故事,还是最惊人的冒险,以及大大小小的奇遇,都让他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超现实的画面。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红脸颊是爷爷的面貌还是他情绪的体现呢?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和爷爷一样,有红红的脸颊呢?

  曼萨尼约先生喜欢去钓鱼,他把钓来的大鱼做成美食想分享给孙子时,却发现孙子更喜欢电子产品,他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于是就展开了两代人之间一个关于自然世界和电子世界既矛盾又共存的故事。最终爷爷接纳了新事物,孙子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乐趣。书籍版面富含韵律和音乐感,图案丰富、色彩多样。在这个故事中,巴尔克罗·莫拉给观众展现了哥斯达黎加美丽的利蒙省。

  每天,我们的孩子都在等着爸爸妈妈回家。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我们一定能理解那种盼望和期待。晚上爸爸下班回家了,他看起来很疲倦,但会给孩子大大的笑容和拥抱。 工作结束了,他在家,感觉平平安安的。 本书讲述了海边小镇男孩等待矿工父亲下班的一天。展品分为横向的两组,利用地上、地下的双层叙事构图,米乐体育官方网站平行展示爸爸黑暗、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孩子明亮、漫长的等待,让我们会体会到温暖的父子亲情,学会珍惜和感恩幸福的家庭生活。

  阿里萨以细腻插图与怀旧色调构建出一个记忆交织的宇宙,带领我们思考铭记与遗忘、痛苦与欢笑、失去与友谊如何悄然归来。有些回忆值得珍藏,有些则希望遗忘,但它们始终伴随我们前行。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邀请——鼓励我们在怀念中前进,与记忆并肩飞翔。当主人公小狐狸遇到周围每一个人,他们都通过相遇有了变化,从孤独到友谊,这个展品被设计成一个互动装置,观众可以通过小狐狸背后的红色半透明的窗口看到小狐狸路过时,其他人心情的变化。这里面利用了红蓝对比色,把这种瞬间变为静止。

  男孩塔吉梦想拥有一只能和他一起玩、还能训练它做各种把戏的狗。有一天,塔吉的父母给他一个惊喜,从收容所带回家一只猫。这只猫——贝拉,希望被一个会照顾她、宠爱她的女孩领养,当她得知塔吉要领养她时很失望。塔吉试图把贝拉当成狗。同时,贝拉则试图把塔吉当成一个女孩。他们想改变对方的尝试屡屡失败。最终,贝拉从家里逃走,塔吉出去找她时,慌乱中各自经历了相似的情况。最终,塔吉和贝拉再次相遇惊喜的发现彼此的友谊,他们学会了接纳彼此。这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故事,情节温和却又富有戏剧性,鼓励人们接纳他人,不要急于主观判断,虽然我们以为自己了解自己,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小乌尔夫总是迷路,因此,父亲禁止他去镇上观看大型自行车比赛。但独自一人时,乌尔夫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漫画中穿着红色套装的超级英雄!乌尔夫只需穿上他的红色睡衣,戴上曲棍球头盔就成为英雄了!他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天空中飞驰,赢得每一项挑战。他冲出家门,乌尔夫骑着他的小自行车不久就置身于比赛之中。但是他的超能力能帮助他不再迷路吗?在这场有趣的冒险中,小乌尔夫努力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 赢得了和爸爸的自行车赛。

  这本书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只猫如何在大城市里找到回家的路。“小小的你在大大的城市里,我知道那种感觉。人们对你视而不见,巨大的响声会吓你一跳,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第二人称“你”提供了一些友好的建议:不要走偏僻的小巷;避开有三条大狗的院子;在烘干机排气口暖一暖身体……图画中是一个孩子只身在繁忙的城市中穿梭,读者会以为这些诗一样的文字是大人给予孩子的建议,直到最后才从图画中得知,原来这个孩子正在寻找走失的小猫,希望它能平安回家……孩子对于小猫的友好建议,如同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期盼。

  展览以特有的语言形式和节奏,使“不同语言,一个世界”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移步向前,便仿佛进入了一个爱意盎然的童话世界。随着脚步和视线的挪移,内心的情感便水一样荡漾开来:有时如叮咚的泉水,有时像湍急的小溪,有时如平静的湖水,有时像宽阔的河流,走走停停,曲曲折折,一路向前,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汇向同一片美丽的汪洋大海……展览进入尾声,我们邀请您将世界语言的“爱”字贴纸汇集到巨大的甲骨文心字装置上,将爱行动起来,共同创造一个五彩的画面,丰富这个人类共存的世界。爱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爱也是波涛汹涌,满怀热烈。愿你时刻有爱,也永远被爱!

  朱成梁老师: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年度十佳绘本奖、博洛尼亚童书展插画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BIB)金苹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奖、IBBY荣誉榜单获奖插画家、《大风》绘者

  4月21日晚,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特邀“字道——文字的美学叙事主题论坛”嘉宾常耀华老师、吴小淮老师与王馨老师在安阳博物馆甲骨文明•五福六德文化课堂做了三场专题讲座。嘉宾从图像文字的双编码与视觉传达讲到瑞安精神中的中国美学和人文精神,再到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中国美学和精神。整场讲座精彩纷呈,从殷商到宋元再到明清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与多个不同的历史文化角度。常耀华老师从汉字双编码的角度阐释了汉字与图像的关系,吴小淮老师则讲述了区别于帝王将相的民间美学,他表示艺术不仅需要殿堂更需要到草堂中去。王馨老师阐释了中国的诗乐传统与文士文化,也从昆曲发展的脉络中梳理了汉语歌唱与音韵学的关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金牌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巴黎汉字节(Fête des caractères chinois- Paris)联合创始人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博士,中国戏曲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应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之邀,刘钊老师为“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设计了奖杯。为了凸显汉字的本质性特点,选择最能代表汉字构造特征的“文”和“字”作为创意基点。“文”字本义是“错画”,意思是像纵横交错的纹饰。”甲骨文的“文”选取《甲骨文合集》第 4611 版的字作为参照,原因是这个字形更能彰显“纹饰”的本义。《说文解字叙》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也就是说,汉字先有“文”而后有“字”。“字”字是“宀”(像房子形)下有“子”,意思是在房屋里生养孩子。既是会意字,也是形声的字。从“文”到“字”代表了汉字的创制、衍生和成熟,在叙事逻辑上展现了中华汉字的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另外,“字”选的是小篆字形,原因是这种书体代表书同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奖杯合二为一的从不同角度显示“文”和“字”,意在传达“文字”奖杯象征汉字宇宙。因为整个汉字系统都是由一个个“文”和一个个“字”构成的。奖杯收腰的造型便于手持,配色除了在传统的金、银、铜之外,还着意加入青铜色,藉以体现汉字古老厚重的文明底色。奖杯受到了赛事主办方和选手的广泛好评与喜爱。

  在本届大会上,中央美术学院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以汉字为核心和载体,以文字为纽带向世界讲好汉字故事,在促进语言文字国际交流、为安阳市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往届国际化、专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多元化、大众化、市场化方面予以创新,利用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跨界融合,以汉字为载体做好汉字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表达,与与会的各个单位和专家一起携手展现汉字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力量。

  今天的古都安阳,正奋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以开放姿态让世界看到“字”在安阳、爱上“文字之都”。

  今天的古都安阳,坚定“四个自信”,深化“两个结合”,做好汉字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表达,为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大力量。

Copyright © 2012-2018 米乐体育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苏ICP备19037245号-1